2025年6月2日 星期一

2025年度邵逸夫生命科學與醫學獎

由沃爾夫岡・鮑邁斯特 (Wolfgang Baumeister)獲得,以表彰他對於冷凍電子斷層成像技術 (cryo-ET)的開創性研發和應用,該三維可視化成像技術使蛋白質、大分子複合物和細胞間隙等生物樣本在自然細胞環境中的存在狀態得以呈現。沃爾夫岡・鮑邁斯特是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生物化學研究所榮休所長暨科學會員。

鮑邁斯特對蛋白酶體原位結構的研究,為細胞內蛋白質轉換更新的調控機制、空間分佈及動態過程提供了全新認知。他的結構研究還揭示了蛋白酶體功能失調如何導致人類疾病的機理。冷凍電子斷層成像技術在病毒學領域也產生了深遠影響。

鮑邁斯特和其他科學家的研究使人們對病毒如何與宿主細胞膜相互作用有了全新理解,這些相互作用驅動了病毒外殼蛋白的必要結構重組,以便病毒基因組附著於細胞表面並進一步進入受感染細胞。這些研究為指導中和抗體和疫苗的開發提供了關鍵指引。

遴選委員會指,鮑邁斯特所開發並應用的方法,能以前所未有的接近原子級的分辨率揭示細胞內部的運作機制。這項技術的強大威力正在全面革新人們對正常生命過程以及它們在疾病中如何失序的認知。

原文網址: https://www.hk01.com/article/60242225

2025年5月29日 星期四

西非野生黑猩猩用石頭敲樹 展現動物文化的全新證據

 



黑猩猩社會並不只限於簡單的叫聲或肢體語言。根據荷蘭瓦赫寧根大學與德國靈長類研究中心行為生物學家長達五年的田野調查,研究團隊在幾內亞比紹自然保護區的五個地點利用自動攝影機陷阱,觀察到一種引人注目的行為:成年雄性黑猩猩會反覆將石頭敲擊在樹幹上,樹下常留下明顯石堆。這一現象被稱為「石頭輔助打鼓」(stone-assisted drumming),相關研究已發表於《Biology Letters》期刊。

領銜作者 Sem van Loon 指出,這種行為與黑猩猩常見的用手或腳敲打中空樹根(用來傳遞遠距資訊或展現優勢地位)有關,但同時也展現出明顯差異。例如,黑猩猩在投擲石頭前,會先發出響亮的喘鳴聲(pant-hoots),隨後進入沉默狀態;相較之下,傳統打鼓行為通常是安靜在前、噪音在後。研究推測,石頭敲擊樹幹產生的低頻大音量聲響,有助於聲音在密林中傳播得更遠,目的或許超越了單純的群體內部溝通,甚至用來宣示領域或吸引注意。



低頻大音量聲響,有助聲音於密林中傳播

西非野生黑猩猩展現獨特「石頭敲擊溝通術」!科學家發現,雄性黑猩猩會把石頭用力丟向樹幹,產生響亮聲音,彷彿在「用石頭打鼓」,這些聲響可穿越茂密森林遠距傳遞。影片來源:Sem van Loon

更重要的是,這項行為並非天生本能,而是透過社會學習所傳遞。團隊發現,年輕黑猩猩會觀察並模仿年長成員的敲石行為,證明這是動物文化的具體表現。馬克斯・納吉布(Marc Naguib)教授也強調,這發現提醒我們,文化不是人類的專利,許多非人靈長類動物同樣擁有複雜且多樣化的行為傳承,這對未來的動物行為學及自然保育有著深遠影響。



圖比較了黑猩猩在三種不同訊號行為(只打鼓、同時打鼓和丟石頭、只丟石頭)下,伴隨六種行為反應(如事件前後豎毛、四周聲響、尖叫、專注警戒等)的出現機率。圖中每個圓點代表單一黑猩猩在特定訊號下的實際觀察機率,圓點大小和深淺顯示資料量及重疊。橫線和誤差棒則為模型推估及95%信賴區間。簡單來說,這張圖可以幫助我們了解,黑猩猩用石頭和/或打鼓來傳遞訊息時,會出現哪些明顯的情緒或社交行為。(圖/《Biology Letters》)

這項發現不僅揭示露了黑猩猩社會的多樣性,也挑戰了傳統認為動物文化僅限於工具使用或覓食技巧的觀點。未來研究將進一步探索這些「石頭打擊樂」背後更深層的社會意義與溝通內涵。

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 

http://www.tomorrowsci.com



2025年3月11日 星期二

裘槎科學周2025

裘槎科學周為香港年度科學教育盛事,讓年輕一代體驗生活中的科學。

透過多元化的免費雙語活動及工作坊,鼓勵參加者主動探索及思考科學與生活的關係。

自2018年以來,已有超過320,000 名學生、家長及教師參與其中。為支援學校教育,計劃特設多項校園活動,包括科學劇場巡迴演出、網上工作坊及教學資源,協助教師推動科學教育。

裘槎科學周由裘槎基金會資助,並由裘槎基金會、教育局及香港科學館聯合主辦。裘槎基金會是獨立私人基金會,致力提高本港的自然科學、科技和醫學水平。

今年裘槎科學周活動將圍繞日常生活中的科學,讓參加者更充分了解及學習科學知識與日常生活之間的關聯。所有活動均免費參與。詳情及活動報名請往裘槎科學周網頁。

裘槎科學周網頁:https://croucherscienceweek.hk/hk

2024年10月8日 星期二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2024

 Victor Ambros and Gary Ruvkun discovered microRNA, a new class of tiny RNA molecules that play a crucial role in gene regulation. Their groundbreaking discovery in the small worm C. elegans revealed a completely new principle of gene regulation. This turned out to be essential for multicellular organisms, including humans. MicroRNAs are proving to be fundamentally important for how organisms develop and function.





2024年9月11日 星期三

57th 聯校科展

 今年主題是「延續」,我校同學有份入圍👏 編號PH10

製成品名稱為「POLY-TRICLE

製成品的名稱「POLY-TRICLE」是由三個詞語所合成的。分別是發泡膠(Polystyrene )3D印刷技術(3D printing technology ),以及改造 upcycle)

在這個展覽當中,發泡膠將會被溶解從而被改造成3D印刷物料。

四位成員來自4D班,分別係隊長黃柏澄、隊員鄭子羽 、施柏朗及林煒良 😊 








2024年4月11日 星期四

CRISPR技術突破!新方法提高「免疫系統」對抗「癌細胞」的效率

 北海道大學的研究人員發展了一項破天荒的CRISPR技術,以增強免疫系統識別和摧毀癌細胞的能力。通過增加癌細胞上的MHC(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第一類分子,新方法「TRED-I系統」在提升癌症治療效果方面顯示出了前景,為對抗耐藥性癌症類型提供了希望。

什麼是CRISPR技術呢?這要先從MHC來科普起,MHC第一類分子是人體所有細胞表面存在的一種免疫復合體。MHC第一類分子是免疫系統識別和消滅癌細胞的前提。當癌細胞面臨免疫系統的壓力時,它們會主動減少MHC第一類分子,從而能夠隱藏起來,避免引起CD8+ T細胞的注意,這是免疫系統對抗癌細胞的主要細胞。

日本北海道大學和德克薩斯A&M健康中心的教授小林耕一,以及密蘇里大學的保羅·德菲格雷多博士等研究者,開發了一項技術,可以大幅增加癌細胞中MHC第一類分子的含量。這項發展是一種新的方法,可以提高免疫系統檢測和消滅癌細胞的能力,該研究發表在《國家科學院院刊》。

小林教授說:「我們的發現有可能改變人們對癌症治療的方法。這項技術使能夠特別針對免疫反應基因,激活免疫系統對抗癌細胞,為那些對目前免疫治療有抵抗性的人帶來希望。」

恢復NLRC5基因的DNA甲基化 增加T細胞活性

小林及其團隊此前確定了一個基因NLRC5,該基因調節MHC第一類分子的水準。他們進一步發現,在癌症中,透過一個稱為「DNA甲基化」的過程,NLRC5通過關閉存在於DNA上的分子開關而被抑制,從而降低MHC第一類分子的水準。與未經治療的癌症相比,TRED-I系統在小鼠模型中顯著減小了癌症體積。(圖片來源:《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TRED-I(針對性重新激活和去甲基化MHC-I)系統,能夠恢復NLRC5基因的DNA甲基化,進一步觸發NLRC5,從而在癌細胞中增加MHC第一類分子的含量,而不會引起嚴重副作用。

德菲格雷多博士說:「我們迫切需要像這樣新的對抗癌症的方法,因為我們對一些癌症類型的解決方案很少。這是一種全新的方法,我很幸運能夠參與其中。」

TRED-I在動物癌症模型中進行了測試。它顯著減小了腫瘤的大小,增加了細胞毒性CD8+ T細胞的活性。當與現有免疫療法一起使用時,TRED-I顯著提高了治療效果。

出乎意料的是,TRED-I系統對於遠離原始目標腫瘤的腫瘤也有效,顯示出治療轉移性癌症的潛力。

小林教授總結說:「這項工作是我們團隊過去十年研究的『高光時刻』。能夠將我們的發現轉化為可能的臨床應用是件大好事。我們相信,隨著進一步的完善,TRED-I系統可以對癌症治療做出重大貢獻。」

未來的研究將集中於使TRED-I系統能夠直接投放到癌症患者體內。這種藥物可以提高免疫系統消除癌細胞的效果,也能夠提高對現有治療的反應。

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 http://www.tomorrowsci.com

首圖來源:scitechdaily.com cc By4.0

圖片來源:PNAS cc By4.0

參考論文:

1.Targeted demethylation and activation of NLRC5 augment cancer immunogenicity through MHC class IPN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