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2日 星期五

從住不起到吃不起,永久性生活成本危機已來臨

今年夏天嘉南地區洪災,導致全台菜價與豬肉價格大漲,食材供應不足,許多攤商甚至直接暫停營業。這是氣候災難切斷糧食供應,造成民生不便的顯著例子,氣候學家警告,氣候變遷可能會造成糧食價格居高不下,使生活成本危機成為持久性的壓力。

極端天氣正在推高全球基本食品價格,並對社會構成廣泛風險。六個歐洲研究機構的跨學科團隊與歐洲中央銀行科學家,考察 2022~2024 年期間,全球 18 個國家因極端天氣造成 16 個食品價格上漲的案例,包括極端高溫、乾旱或強降水,結果發現,許多極端氣候事件的強度,都超出 2020 年之前的所有歷史先例。

全球肉類價格飆漲

最近肉類價格也狂飆,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數據,月全球肉類價格指數創歷史新高,較 月峰值上漲 1.2%,主要是因為美國和中國需求成長,但適逢大旱導致供應短缺。

乾旱導緻美國國內牛群數量急劇下降,供應強度隨之下降。現在美國牛群數量已降至 70 年來最低水平,高昂的糧價和不斷上升的利率,使牛肉生產成本高昂。美國牛肉需求更依賴進口,偏偏川普關稅將降低今年的牛肉進口量,預測牛肉價格將在目前的歷史高點基礎上進一步上漲 6.6% 

關稅正在加劇價格壓力,由於美國大部分農產品都是跨境進口,6 月至 7 月,美國新鮮蔬菜和乾蔬菜批發價格上漲 38.9%,是自 2022 年 3 月以來新鮮蔬菜的最大月增幅。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的數據,這也是自 1947 年以來夏季月份有史以來的最大月度增幅。

極端氣候不斷食品價格只會更高

歐洲中央銀行研究人員在 2024 年研究發現,無論高收入國家還是低收入國家,極端天氣發生後的 12 個月內都「持續」推高食品通膨。根據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 (CPI) 數據,自 2020 年以來,食品成本上漲 26%。穆迪評級公司表示,通膨水準已從兩年前的高峰迴落,但與疫情之前相比,食品價格仍然很高。

歐洲央行與巴賽隆納超級計算中心合作的這項研究結果清楚提醒人們,氣候變遷已經給全球農作物生產帶來巨大壓力。歐洲央行調查發現,食品價格上漲是人們生活中遇到的氣候影響的第二大因素,僅次於極端高溫。

吃不起將造成連鎖社會風險

糧食價格上漲衝擊廣泛,將產生的連鎖社會風險。由於健康食品的價格往往高於較不健康的替代品,因此食品價格上漲會導致低收入家庭減少水果和蔬菜等營養食品的攝取,食品價格上漲也是政治動盪和社會動盪的前兆。

2024 年是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年,全球氣溫首次比工業化前氣候條件高出 1.5°C,地球表面大部分地區都打破記錄。今年聖嬰消退,但高溫持續,高溫紀錄可能僅次於去年,氣候變遷導致的價格衝擊日益頻繁,科學家警告,我們正面臨一個動盪成為常態的世界,將導致永久性的「生活成本」危機。

(首圖來源:Unsplash)

2025年8月20日 星期三

通過使用生物學恢復組織來破壞醫療保健中的障礙



生物學和生物打印的進展。補救措施打開了從未發生過的門。在醫學領域,它導致了一種新的方法來創建漸進式治療的組織。這種現代方法使用活細胞和稱為生物互聯的天然物質來創建類似的三維形狀和工作,例如人體組織和器官。這些生物學借助稱為生物印刷的精確嵌入技術,為損傷和疾病的高級治療鋪平了道路。

在生物學材料上發表的重要研究強調了這一領域的重要進展,其中包括Abbas Yazdi,duan,Amanda Zimmerling,Reza Gharrei博士和Nitin Sharma博士在內的Xiongbiao Chen及其團隊的相互努力,他們的研究表明,他們的研究表明了Bioinks和Bioological Printing的研究,可以使您能夠使用了一些不必要的。

最強的生物印刷非常出色。它是準確使用這些生物互聯的重要技術。層層層的結構可以很大程度上改變組織的處理和修復。這種方法不僅提出了對受損的皮膚,軟骨,骨骼,神經和更複雜的器官的損害,而且還提出了一種新的方法,用於開發實驗室中的組織模型。 “複製品中的生物印刷使我們能夠創建一個複雜的結構和創建有用組織的必要層。” Chen Chang博士

在詳細的研究中,生物Ink必須具有有效生物印刷的重要特徵,強調了物理性質,結構和生物結構的必要性。 Chen博士說:“生物界的流程在印刷中具有明確的作用,直接影響我們的生物印刷的成功,這對生物學的重要性很重要。但也支持細胞的生長和變化。”

使用廣泛的方法和教育創新旨在應對生物組織的複雜需求。各種策略的探索團隊,包括調整生物界元素以提高其印刷的流動效率,創建新的生物趨化,從而增加生物學活動以及增長和增長因素的整合,以促進組織的發展和恢復。這些舉措決心創建生物學,以滿足組織的結構和生物結構需求,這些結構和生物學需求是在人體放置後促進生長和整合的印刷的。

研究還描述了保持印刷和確保印刷結構中單元的生存和運行的適當一致性的挑戰。它著重於不同材料的作用 – 自然,合成和雜種在創建每組生物互聯的創建中都具有一系列在身體,力量和生物學活動方面的好處和局限性。 “生物界的粘度,生活方式和生活方式對於創造組織和生物學工作很重要。”

此外,該研究指出了生物印刷中的持續挑戰,例如增加結構的血管和生物互聯的發展,這些生物融合更親密地模仿了自然組織的複雜化學環境。 Chen說:“生物結構中血管的改善是我們最大的挑戰之一,它需要創新的解決方案,以確保從長遠來看這些工程組織仍在工作,從長遠來看。”總而言之,這項研究通過呼籲在創造後後打印和開發的進步來確定生物印刷中未來研究的進步會議議程。儘管這個分支機構仍在擴大陳博士和他的團隊在Suscase大學和克利夫蘭大學的共同努力,並指導社區,科學和醫學界為今天面臨最複雜的健康挑戰的下一個問題。

參考期刊

XB Chen等人,“生物活性材料:生物學和生物印刷”,生物活性材料28(2023)511-536 doi: https://doi.org/10.1016/j.bioactmat.2023.06.006  

By 陳雅惠 (Chen Yahui) - 19 8 月 2025

2025年6月2日 星期一

2025年度邵逸夫生命科學與醫學獎

由沃爾夫岡・鮑邁斯特 (Wolfgang Baumeister)獲得,以表彰他對於冷凍電子斷層成像技術 (cryo-ET)的開創性研發和應用,該三維可視化成像技術使蛋白質、大分子複合物和細胞間隙等生物樣本在自然細胞環境中的存在狀態得以呈現。沃爾夫岡・鮑邁斯特是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生物化學研究所榮休所長暨科學會員。

鮑邁斯特對蛋白酶體原位結構的研究,為細胞內蛋白質轉換更新的調控機制、空間分佈及動態過程提供了全新認知。他的結構研究還揭示了蛋白酶體功能失調如何導致人類疾病的機理。冷凍電子斷層成像技術在病毒學領域也產生了深遠影響。

鮑邁斯特和其他科學家的研究使人們對病毒如何與宿主細胞膜相互作用有了全新理解,這些相互作用驅動了病毒外殼蛋白的必要結構重組,以便病毒基因組附著於細胞表面並進一步進入受感染細胞。這些研究為指導中和抗體和疫苗的開發提供了關鍵指引。

遴選委員會指,鮑邁斯特所開發並應用的方法,能以前所未有的接近原子級的分辨率揭示細胞內部的運作機制。這項技術的強大威力正在全面革新人們對正常生命過程以及它們在疾病中如何失序的認知。

原文網址: https://www.hk01.com/article/60242225

2025年5月29日 星期四

西非野生黑猩猩用石頭敲樹 展現動物文化的全新證據

 



黑猩猩社會並不只限於簡單的叫聲或肢體語言。根據荷蘭瓦赫寧根大學與德國靈長類研究中心行為生物學家長達五年的田野調查,研究團隊在幾內亞比紹自然保護區的五個地點利用自動攝影機陷阱,觀察到一種引人注目的行為:成年雄性黑猩猩會反覆將石頭敲擊在樹幹上,樹下常留下明顯石堆。這一現象被稱為「石頭輔助打鼓」(stone-assisted drumming),相關研究已發表於《Biology Letters》期刊。

領銜作者 Sem van Loon 指出,這種行為與黑猩猩常見的用手或腳敲打中空樹根(用來傳遞遠距資訊或展現優勢地位)有關,但同時也展現出明顯差異。例如,黑猩猩在投擲石頭前,會先發出響亮的喘鳴聲(pant-hoots),隨後進入沉默狀態;相較之下,傳統打鼓行為通常是安靜在前、噪音在後。研究推測,石頭敲擊樹幹產生的低頻大音量聲響,有助於聲音在密林中傳播得更遠,目的或許超越了單純的群體內部溝通,甚至用來宣示領域或吸引注意。



低頻大音量聲響,有助聲音於密林中傳播

西非野生黑猩猩展現獨特「石頭敲擊溝通術」!科學家發現,雄性黑猩猩會把石頭用力丟向樹幹,產生響亮聲音,彷彿在「用石頭打鼓」,這些聲響可穿越茂密森林遠距傳遞。影片來源:Sem van Loon

更重要的是,這項行為並非天生本能,而是透過社會學習所傳遞。團隊發現,年輕黑猩猩會觀察並模仿年長成員的敲石行為,證明這是動物文化的具體表現。馬克斯・納吉布(Marc Naguib)教授也強調,這發現提醒我們,文化不是人類的專利,許多非人靈長類動物同樣擁有複雜且多樣化的行為傳承,這對未來的動物行為學及自然保育有著深遠影響。



圖比較了黑猩猩在三種不同訊號行為(只打鼓、同時打鼓和丟石頭、只丟石頭)下,伴隨六種行為反應(如事件前後豎毛、四周聲響、尖叫、專注警戒等)的出現機率。圖中每個圓點代表單一黑猩猩在特定訊號下的實際觀察機率,圓點大小和深淺顯示資料量及重疊。橫線和誤差棒則為模型推估及95%信賴區間。簡單來說,這張圖可以幫助我們了解,黑猩猩用石頭和/或打鼓來傳遞訊息時,會出現哪些明顯的情緒或社交行為。(圖/《Biology Letters》)

這項發現不僅揭示露了黑猩猩社會的多樣性,也挑戰了傳統認為動物文化僅限於工具使用或覓食技巧的觀點。未來研究將進一步探索這些「石頭打擊樂」背後更深層的社會意義與溝通內涵。

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 

http://www.tomorrowsci.com



2025年3月11日 星期二

裘槎科學周2025

裘槎科學周為香港年度科學教育盛事,讓年輕一代體驗生活中的科學。

透過多元化的免費雙語活動及工作坊,鼓勵參加者主動探索及思考科學與生活的關係。

自2018年以來,已有超過320,000 名學生、家長及教師參與其中。為支援學校教育,計劃特設多項校園活動,包括科學劇場巡迴演出、網上工作坊及教學資源,協助教師推動科學教育。

裘槎科學周由裘槎基金會資助,並由裘槎基金會、教育局及香港科學館聯合主辦。裘槎基金會是獨立私人基金會,致力提高本港的自然科學、科技和醫學水平。

今年裘槎科學周活動將圍繞日常生活中的科學,讓參加者更充分了解及學習科學知識與日常生活之間的關聯。所有活動均免費參與。詳情及活動報名請往裘槎科學周網頁。

裘槎科學周網頁:https://croucherscienceweek.hk/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