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島日報報道)瑞典卡羅琳醫學院昨日宣布,三名美國遺傳學家霍爾、羅斯巴什和邁克爾·揚,因為揭開生物時鐘運行的分子機制,而獲得二○一七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評獎委員會說,人們過去知道包括人類在內的許多生物都有內在的生物鐘,但是對生理時鐘的工作原理長期不清楚,這一直是科學家探索的課題。今年獲獎者的研究成果解釋了許多動植物和人類是如何讓生物節律適應隨地球自轉而來的晝夜變換的。
這些科學家以果蠅為研究對象,分離出一個能夠控制生物節律的基因,它可以編碼一種在夜間積聚、在白天分解的蛋白質,這種蛋白質在細胞中的數量變化就引起了細胞生物節律的晝夜變化。後來他們又發現了在這一過程中發揮作用的其他幾種蛋白質,從而在分子層面較好地揭示了細胞內生理時鐘的工作機制。
生理時鐘有重要作用。在一天中的不同時段,人體生物鐘可以精準地調節我們的生理機能,包括激素水準、睡眠需求、體溫和新陳代謝等。若外部環境與生理時鐘節律暫時不匹配,比如長途旅行需要倒時差的時候,人就會有不適感。還有證據表明,當一個人的生活方式與內在生理時鐘節律長期不相符時,患上多種疾病的風險會增加。
三名獲獎科學家霍爾(Jeffrey C.Hall,七十二歲)、羅斯巴什(Michael Rosbash,七十三歲)和邁克爾‧揚(Michael W.Young,六十八歲),均為上世紀四十年代在美國出生,七十年代在美國的大學取得博士學位,他們將分享九百萬瑞典克朗獎金(約八百六十萬港元)。評選委員會秘書佩爾曼說,當他給羅斯巴什打電話告知獲獎消息時,對方的第一反應是:「你是在開玩笑嗎?」
羅斯巴什對自己得獎感驚訝:「事實上,我一時無法呼吸。我從沉睡中被喚醒,而這消息令人震驚。」他對瑞典公共廣播電台SR說,諾貝爾委員會在清晨五時十分來電,將他從睡夢中喚醒,令他驚惶失措:「有人撥打我牀邊電話,這電話從來不會響,除非有人過世或有這種程度的大事發生。」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睡眠中心醫師李信謙表示,過去的人曾認為,是外在的環境維持人類的生理時鐘。如因為太陽光的照射讓人體甦醒,當太陽下山,身體自然就會想睡覺;或只要有光就不用睡覺、沒光了、沒事做就可以睡覺。但這無法解釋,為甚麼生活在黑暗洞穴中的人,也一樣會有二十四小時的晝夜生理循環。
三名得獎者利用果蠅研究生物時鐘,李信謙表示,因果蠅的基因單純,從果蠅研究中發現,生物時鐘不是靠外界環境塑造,而是「內建的」。果蠅腦內的周期基因會產出蛋白質,生理時鐘的運行跟蛋白質的生產、消解有關。
今日瑞典將公布物理學獎得主,明日公布化學獎得主。
http://std.stheadline.com/daily/news-content.php?id=1674681&target=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